• 首页
  • 学院简介
    学院简介
    现任领导
    组织架构
    行政机构
  • 师资队伍
    班主任
  • 招生培养
    培养目标
    招生选拔
    培养模式
    培养方案
    学科竞赛
    基础型学科竞赛
    综合型学科竞赛
    专业型学科竞赛
  • 党建工作
    党组织概况
    支部动态
    学习园地
  • 合作交流
    学术交流
    天佑殿堂论
    天佑大师享
    天佑下午茶
    国际交流
    合作项目
    境外来访
    境外访学
    国内高校合作
    校企合作
  • 学生工作
    德育工作
    体育工作
    美育工作
    劳育工作
    学生风采
  • 学院简介
    学院简介
    现任领导
    组织架构
    行政机构
  • 师资队伍
    班主任
  • 招生培养
    培养目标
    招生选拔
    培养模式
    培养方案
    学科竞赛
  • 党建工作
    党组织概况
    支部动态
    学习园地
  • 合作交流
    学术交流
    国际交流
    国内高校合作
    校企合作
  • 学生工作
    德育工作
    体育工作
    美育工作
    劳育工作
    学生风采
中文

招生培养

  • 培养目标
  • 招生选拔
  • 培养模式
  • 培养方案
  • 学科竞赛+
    基础型学科竞赛
    综合型学科竞赛
    专业型学科竞赛
  • 培养目标
  • 招生选拔
  • 培养模式
  • 培养方案
  • 学科竞赛
当前位置:首页 > 招生培养 > 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

  智慧交通未来技术学院聚焦“交通强国”的重大发展战略需求,瞄准未来三十年交通领域的前沿性、革命性和颠覆性技术,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因材施教、一生一策”的教育理念,对标“面向未来、服务国家、引领行业、世界一流”的人才培养定位,深化“本博贯通、学科融通、产学相通、国际互通”的四通人才培养模式,汇聚一批满足战略科学家和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培养需求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形成“大先生”导师队伍,打造成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示范区和教学科研高地。

  根据凝练的未来技术方向、学校的学科优势特色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最新学科专业目录,智慧交通未来技术学院设置19个本科专业:通信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经济学、物流管理、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电子商务、物理工程、系统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应用物理学、工程力学和数学与应用数学。其中包括14个国际级一流专业,11个国家特色专业,8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依托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智慧交通未来技术学院强化变革、强化创新、强化引领,根据未来交通的技术发展趋势,主动创立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强化基础专业,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学科交叉深度融合;组建跨学院、校企联合的教学和导师团队,建立不同学校、不同学院之间的课程共建、共享机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基于导师制、书院制和学分制创新“3+5”本博连读的人才培养范式。

    一、立德树人,实施“3 + 5”本博贯通培养

  坚持立德树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做好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全方位育人工作,做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统筹育人工作,立足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提升,双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八年不断线。教育引导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世界胸怀。

  智慧交通未来技术学院实施本博连读“3 + 5”人才培养模式,把本科到博士阶段培养作为一个整体,按照“一生一策”的方式,系统设计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第一学年进行通识培养,强化数理、信息、语言等基础能力,开设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科学伦理和法律等课程,强化综合素质培养;配备学业导师团队,通过开设学科前沿讲座引导学生的专业兴趣;第二学年实施导师制大类培养,加强“宽口径”的学科基础;第三学年进入专业大类交叉培养阶段,完成本科专业大类的基础课程学习;第四学年是专业核心课和本研衔接阶段;第五年后进入博士研究生提升培养阶段,开展高水平研究工作,完成博士生培养的各个环节。

  本科阶段注重大类通识教育、未来技术专业基础教育,为学生在博士阶段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博士阶段实施个性化培养,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和科研创新实践,追求在未来技术领域探索、研究和应用上的颠覆性技术突破和原始创新。

     二、交叉融合,双导师联合培养,实施产学研协同育人

  根据智慧交通的未来技术发展趋向,将前沿科学技术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实施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计划。引入行业头部企业优质资源,面向国际国内,汇聚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资源,促进未来技术发展、产业变革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主动改革传统专业、强化基础专业,设立新兴专业,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根据博士阶段研究方向,强化基础专业教学,开展主辅修双专业培养。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将交通特色学科与基础学科横向交叉,促进不同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机融合,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多样化发展机会。

  充分发挥学校“智慧高铁系统前沿科学中心”、“轨道交通安全2011协同创新中心”、“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的优势,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引导学院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使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尽早接触学科前沿,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激发学术兴趣和研究潜能,培育原始创新成果。

  国内外、校内外优质科研资源及教学资源优先向未来技术学院学生开放,建立不同学院、不同学校之间的课程共建和共享机制。通过引进、学习和共享,强化基础专业教学,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跨学院、跨学校、跨国界选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先进的优秀教师讲授课程,打造由国家级/北京市教学名师领衔的教学团队。通过独建、共建、共享等模式建设一流课程。

  学生全员配备来自国内外、校内外的双导师。导师团队由来自企业、国内外研究机构和本校的高端人才组成,基于“志向、志趣”进行学生-导师双向选择。导师团队与学生结成学术研究共同体,导师在学生培养计划、发展规划、研究方向选定、科学研究等方面强化对学生的指导和引领。

    三、面向世界,打通全覆盖的国际化培养通道

  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充分利用学校9个“111”引智基地资源,扩展高水平国际交流渠道,持续推进与国外高水平学校、研究机构、知名创新企业的联合培养与合作研究。鼓励学生通过联合培养、研修实习、暑期学校、短期考察、参加国际会议等方式,提升国际文化理解能力,拓展国际视野,提高参与国际化竞争的能力。邀请国际学术大师参与人才培养,建立国际协同创新团队、打造学术共同体,为学生接触世界科学研究前沿、融入国际一流学术群体创造条件。

     四、打造书院,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智慧交通未来技术学院根据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特点,多途径实施书院制与导师制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吸取中国传统书院和西方著名书院的精华,建设中国特色的新时代书院-天佑书院。学院从横向(班级与年级)与纵向(专业与学科)配备班主任、辅导员、朋辈导师等育人力量,进驻书院开展教育管理与服务,强化学业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和劳动教育等。天佑书院依托独立宿舍楼,聚集不同学科和文化背景学生,促进师生密切交流,朋辈共同成长;注重全人发展,提供众多第二课堂教育机会,深化三全育人,健全人格品质,与学院的专业课程相辅相成;定期举办“天佑下午茶”、“天佑大师享”和“天佑殿堂论”等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天佑书院将打造成以思想引领为根本的思政工作阵地,以心灵沟通为主线的师生交流家园,以朋辈交往为基础的学习生活社区,以多元发展为导向的全面成长空间。

  书院制与导师制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团队式教与学,通过全程、多维的育人模式,使学生形成立体化知识结构,实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专业成才与精神成人并重,加强对学生的精神感召、学术引领和人生指导,让学生通过耳濡目染激发学术兴趣、创新动力和终生学习的意志,促进学生认知素质、情意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成为躯体、心智、情感、心力融为一体的人格健全的人。

     五、采用学分制,实现因材施教和自主学习

  设计分层分类的课程模块,完善基于学分制的弹性学制,推动学生基于学习兴趣和研究方向自主选择、柔性组合不同课程模块,实现在“大先生”指导下的“一生一策”和因材施教,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体系。探索与校外、境外高水平高校同类课程的学分认定制度,充分利用兄弟院校的优质师资和课程资源。设计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网络课程选修、学习、考核和学分认定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其终生学习意识与能力。将学生的个人自学、实验实践以及第二课堂涉及到的素质培养与课程课堂学习一起同样用学分来考核,毕业时以规定的需完成的最低总学分为学生毕业的基本要求。

   

  

  

  • 北京交通大学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 北交大教务处

    BJTU Academic Affaires Office

  • 管理信息系统

    BJTU MIS

  • 北交大论坛

    BJTU Forum

  • 北交大档案馆

    BJTU Archives

  • 北交大出版社

    BJTU Press

  • 北交大新闻网

    BJTU News

  • 北交大图书馆

    BJTU Library

詹天佑学院
微信公众号
  •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上园村3号北京交通大学
  • 电话: 51681077
  • 邮编: zhantianyou@bjtu.edu.cn
  • 备案号: BJTUICP备21010803

© CopyRight 2020 未经允许不得复制、镜像